奮進卅載丨揭秘國產砼泵從無到有,中聯重科亮出“機械湘軍”精氣神
1993年,創業初期的中聯重科最貴的生產設備是一臺臺鉆。在簡陋的生產條件下,憑借著“吃得苦,耐得煩、霸得蠻”的精神,敲敲打打研制出了第一臺混凝土輸送泵。
▲1993年中聯重科購買的臺鉆(現藏于中聯重科工程機械館)
1992年,懷揣“科技產業化”的夢想,時任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副院長的詹純新借款50萬元,帶領7名技術工人,“下海”創辦了中聯重科。
要想科技產業化,選擇什么樣的產品是關鍵。上個世紀90年代初,中國經濟正迎來高速發展期,城市建設日新月異,高樓大廈拔地而起,市場對混凝土機械需求旺盛,其中輸送泵更是成了“搶手貨”。但由于其技術門檻高,國內超九成的市場份額被國外廠商控制著。面對輸送泵這塊風險與機遇并存的“硬骨頭”,新生的中聯重科,結合長沙建設機械研究院的技術優勢,選擇與國外品牌正面競爭,將輸送泵作為產業化的第一臺產品。
選擇好了方向,確定了產品。但在產品試制過程中,又面臨著重重困難:沒有場地,缺少工具,人手也不夠。
但這沒有難倒大家。沒有廠房,中聯重科就開辟了一個200平方米的車間;買榔頭、扳手、螺絲刀;人手不夠,大家一起上,你當裝配電工,我當搬運清潔工,擰成一股繩齊上陣;為了省錢,其它則是能租就租,能借就借。
饒是如此,為了生產,還是咬牙花了5000元買了一個立式臺鉆。雖然現在看來,臺鉆已顯機械、笨拙,但在當時,已經是中聯重科最“貴”的生產工具了。
這些,就是當時中聯重科的家當。
長沙是有名的四大“火爐”之一。第一臺泵裝配時正值盛夏,大家冒著酷暑,不分晝夜地干,有的人連續三個月每天只休息四五個小時。大家知道,他們不僅是在打造中聯重科的第一件產品,更是在創造中聯重科的未來。“1993年,董事長經常下車間和我們一起干活兒,大家都是一個信念,就是要把這臺混凝土泵制造好、調試好。”當時的親歷者回憶道。
▲中聯重科第一臺泵試制現場
經過數月的“攻堅戰”,1993年7月1日,中聯重科的第一臺HBT40混凝土輸送泵正式下線。它的誕生不但標志著中聯重科開啟了科技產業化、產業科技化的發展之路,也開創了我國混凝土輸送機械國產化的新紀元。這一歷史性時刻已載入中國工程機械的發展史冊。
雖然當時生產條件艱苦,但產品的品質卻詮釋了中聯重科的極致精神。第一臺泵從1993年銷往遼寧丹東一帶,之后又輾轉于東三省各地,參建了丹東雙興大廈、丹東電信大廈、丹東鐵路商務酒店等重點工程建設,立下了汗馬功勞。直到15年后被中聯重科找到時,這臺泵的使用依然正常,其強大的生命力讓人嘆服。2008年,這臺泵的所有者新楚天建筑機械公司總經理關云峰嘆服地說:“這臺泵用了這么久,到現在還能正常工作,它的質量真是不錯,你們作為生產廠家真的花了不少心血。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聯人做事真是認真啊!”
沒有條件,創造條件;困難重重,一一克服……正是憑借著這種逢山開路、遇水搭橋的闖勁,不達目標誓不罷休、永不放棄、決不退縮的倔勁,知難克難、鍥而不舍、久久為功的韌勁,心無旁騖地咬定目標、物我兩忘地窮究不舍、近乎偏執地把事情做到極致的鉆勁,短短30年,中聯重科已從“借款50萬元創辦的企業”躍升為全球領先的高端裝備制造國際企業。在混凝土機械領域,中聯重科位居市場“數一數二”,長臂架泵車銷量更是穩坐行業頭把交椅。
▲中聯重科智能工廠一景
如今,中聯重科旗下擁有的全球領先的智能工廠遍布各地,生產設備無疑也不可同日而語,但當年生產作業的臺鉆仍然被中聯重科收藏于工程機械館,以此激勵中聯重科不忘創業初期時的挑戰重重、銘記產業報國的創業初心,激勵中聯重科去攀登裝備制造業的一個又一個高峰。
注明:本文章來源于互聯網,如侵權請聯系客服刪除! WICEE 2022西部成都工程機械展 官方網站-中國西部成都國際工程機械展覽會